文創產業需要量化、減低成本、擴大生產量、深層發展到民間,但不是簡單地復制,原創作品必須考慮到要與怎樣的日常生活品或者裝飾品結合才能凸顯原作的藝術價值,而不是簡單地生搬硬套。 據最近相關統計,我國目前已建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有1216個,然而,也有相關數據表明,能夠盈利的創意園區比例不到10%。文化創意園固然數量龐大,沒有創意,又何來產業? 何為文創產業?各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不盡相同,但簡言之,文創產業是在原有的文化或者藝術作品基礎上,尋找其附加價值,形成規?;漠a業。文創不是簡單的復制或者挪用,而是一種更貼近民間的再創作。 歐洲國家是文創產業發展較早的地方,如藝術品方面,他們充分利用藝術品的附加價值,將其運用到相關的生活用具中,而且做得非常精致。在歐美國家,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區別很大,文創設計不僅僅是藝術家的事,也不是簡單的復制和延伸,而是再創作。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認為,藝術的價值是由市場機制和人的行為決定的,如果要將其作品的影響力和消費延伸到民間,就不能是高價位和少數人享有的東西,因此,他和他的團隊在其作品基礎上,開發了多種類型、多種層次的消費產品。 亞洲很多國家將文創產業發展為藝術衍生品,做的是裝飾性較強的工藝性禮品,這是從商業角度加工藝術品,并不是文創產業。比如,對兵馬俑的開發與利用,僅僅局限于復制成大小不同的配件,而不是從創意角度重新思考。兵馬俑的內涵在于其與秦朝文化等結合起來,如果能對當時的文化做出完整闡述,將其結合到日常生活中,讓使用這些東西的人明白,這是和當年的秦朝文化息息相關的,這才是文創產業應該走的路。 由于政策的引導,以及高效益、高附加值、高成長潛力的誘惑,文化創意園如雨后春筍般爆發。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園區建設只是現有模式的簡單復制,同質化傾向嚴重,而且空置率高。目前,內地很多創意園都是將老建筑、舊工廠改造轉型,改裝成為藝術園區或者表演場地,這種類型占創意產業園區總量的2/3以上。這只是廢棄物的再利用,做得很表面,只是狹隘的文創,沒有深入了解用什么形式來重新利用這些既有的文化資源。 在內地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城市,都有數量眾多的文化創意園,但他們大都沒有將本地的文化資源重新包裝,加以利用。很多創意園區沒有和本地的資源、民情、風格和發展主題結合起來,沒有將無形的文化資源和遺產轉化為有形的創意,再做成文化商品。 受到政策的鼓勵,很多企業和個人都想搭上文化創意這班車,但文化創意不是輕易就能做起來的,文創產業首先必須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文化和創意,是文創產業立足的前提。 |